工作人员对北端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2024年5月5日摄)。 记者 海坤 摄
当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的锤音在巴黎敲定,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正式载入人类文明的瑰宝名录。荣光的背后,是无数个在贺兰山下、在申遗路上奋斗拼搏的身影。此刻,让我们侧耳倾听那些亲历者们的故事,他们的汗水、坚持和无畏,是这份荣耀最真实的注脚。
任秀芬
科技赋能遗产保护
“监测是世界遗产有效管理体制的必要组成部分,是‘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反馈的循环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夏陵遗产监测系统建设一直是申遗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可以说监测代表申遗甚至整个保护管理工作的上限。”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文物管理科科长任秀芬说道。
任秀芬介绍,2017年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开始筹建监测系统,当时借鉴丝绸之路和土司遗址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编制了监测方案,主要对土遗址本体病害直接相关的表面温度、湿度、含水率以及气象环境和大气污染物等进行监测,2019年该系统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相当于给土遗址装上了“生命体征仪”。随着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加入,2020年~2023年,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开始给西夏陵做“全身建模”,并尝试整合本体环境监测、三维监测、安防等数据。在申遗冲刺阶段,西夏陵监测系统主要在软硬件的全面升级和监测指标的逐步加码完善上发力。在实时监测的过程中,最难的部分是现场交互,这需要4个系统丝滑切换,5个团队20多个成员同时在线、完成各自监测任务且需与监测中心随时连线。这对西夏陵监测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和管理能力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迎检后期的整整1个月时间,任秀芬和同事都在“死磕”实时监测系统和现场交互演示。国际专家验收当天,他们演示的现场交互功能给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档案是世界遗产有效管理的重要证明,它不仅是申遗文本、保护规划等的基础材料,更是确保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的关键工具。原真性和真实性,是国际遗产保护的核心原则之一,也是评估的关键标准,档案作为记录历史的原始材料,能为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供可靠依据,可以说档案决定申遗甚至整个保护管理工作的下限。”任秀芬说。
任秀芬介绍,西夏陵系统开展申遗档案工作始于2014年,近10年来,团队先后收集、筛选了1800多卷、近13万件原始资料,涵盖古籍文献、考古报告、研究专著以及西夏陵历史沿革、考古发掘、建设工程、展示宣传等多个类别。经过严格的考证、分类和数字化处理,最终整理归档形成900卷、3万余件高质量申遗档案,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西夏陵遗产档案体系。
惠晓丽
砂砾路上的坚守
如今的西夏陵,每天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很少有人会特别注意脚下的砂砾路,但在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惠晓丽看来,这正是对其工作的最大肯定——最好的保护,是让一切看起来如此自然,仿佛历史本就该是这般模样。事实上,这些路上的1580余吨砂砾都是工人们借助原始的木耙和铁锹手工铺成。
2024年6月中下旬,惠晓丽接到砂砾路铺设任务。设计团队负责人告诉她,之所以选择砂砾作为路面材料,是因为这种材料既能防止扬尘,又能与周边戈壁环境浑然一体。为了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不能使用现代水泥或沥青路面,也不能动用大型机械碾压,只能采用最接近古代工艺的手工方式——人工摊铺。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那时的她,未曾想到,要把设计图纸上那几条优美的曲线,落实到贺兰山脚下的陵区中,将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惠晓丽介绍,砂砾路的宽度需根据地形在3米至5米之间自然变化;厚度需控制在8~10厘米之间,既要完全覆盖下层裸土,又不能过于厚重显得突兀,尤其要便于游客在路上轻松行走却不能留下脚窝;平整度必须达到表面平整不出现坑洼、横坡和纵坡流畅自然的标准;边界需清晰平直却不显生硬,能与周围环境过渡自然……更具有挑战性的是,所有这些标准都必须在不动用机械、不破坏地下可能存在的考古遗存的前提下实现。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掠过陵塔尖顶时,惠晓丽和工人们已开始一天的工作。工人们先将拉到指定位置的砂砾用小三轮车一车车转运到砂砾路上,再一锹锹均匀撒在通往每个陵塔的路上,然后蹲跪在地面上,用最原始的木耙和铁锹一点点修整。
他们常常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每天的微信运动步数从未低于3万步,有时甚至连续奋战41个小时。那段日子,她连做梦都在琢磨如何让砂砾路既符合现代功能需求,又保持历史的质感。
7月底,砂砾路终于全部达验收标准,大家刚松了一口气,不承想8月2日傍晚,突降暴雨引发罕见的山洪,砂砾路多处被冲毁。看着眼前一个多月的心血被泥水吞噬,惠晓丽再也控制不住泪水,但申遗没有退路,抹干眼泪,她立即组织安排抢修。经过连天连夜的奋战,砂砾路不仅恢复了原貌,抗洪能力还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这段历程中,最让惠晓丽感动的是工人们的坚持。他们大多是附近的村民,起初并不理解为何要如此严格地铺设一条砂砾路。但随着工作的深入,他们渐渐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在修路,更是在守护一段历史。后来,许多工人主动了解西夏陵,向游客讲述那段故事。
“如今,这些砂砾路,不再只是一条通道,而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中国与世界。它提醒我们,文明的传承需要无数人的坚守。”惠晓丽说。
林浩
申遗不是终点 是新起点
“作为长期在文物系统工作的一员,西夏陵对我而言虽不陌生,但此次以申遗工作参与者的身份重新走近它,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银川市文物管理处主任林浩说。
2024年3月初,林浩接到单位通知,称其被抽调参与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林浩觉得这将成为其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一页,一种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油然而生。报到后,林浩了解到自己的首要任务是按照申遗文本要求,梳理亟待实施的展示提升与环境改造,后续还将组建跨部门工作专班。“每一处遗址的展示设计,每项环境整治方案的制定,都关乎世界能否准确理解这段历史的价值。这种将专业工作与国家文化战略紧密结合的体验,让平凡的日常焕发出非凡的意义。”林浩说。
后来,他又参与到西夏陵环境整治等工作中。作为项目参与和资金筹措工作人员,他见证了申遗工作的波澜壮阔:西夏陵博物馆改陈以及监测中心、档案中心、环境提升方案的讨论与深化;国家文物局领导的调研指导和区市领导们协调组织,各部门各司其职的默契配合,无数次会议中的思想碰撞、无数次灯火通明、无数次拍案而起……每每回忆这些,都让他深感每个人的深情投入。
2024年8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的专家验收时,林浩和同事们正对8号陵进行“四普”数据采集。当看到同样也参与过文物调查相关工作的专家眼底闪过的共鸣时,林浩忽然意识到,或许这就是文物保护者共通的“语言”。
“申遗不是终点,而是文明传承的新起点。黄土深处,西夏工匠夯筑陵台时的号子声,正与今人的测绘仪滴答声交响成曲。何其有幸,能够接续这千年的文明长河。”林浩说。
海金平
挥汗夏日 留绿西夏陵
“汗水浸透拼搏痕,全力以赴无畏难。”银川市绿化养护中心副主任海金平用这句话来概括西夏陵申遗攻坚阶段我市林草园林人的使命与担当。
“2024年7月,我有幸成为西夏陵植被保护修复专班一员,作为银川市绿化养护中心陵区植被修复施工现场负责人……”说话间,往事历历重现,尽管已经过去一年了,海金平依然被林草园林人的无私奉献所感动着,也为自己亲身参与其中而倍感自豪。
时间紧、天气热、交叉施工多、修复点位分布散,施工难题一连串,但28天内完成双陵、3号陵等20余处8.27万平方米区域植被修复的任务却丝毫不能打折扣。于是大家拧成一股绳,全力克服一切困难。施工有交叉,大家就力求做到土建施工退出一处,生态修复第一时间完成一处。部分点位土建施工完成不彻底,多次被要求重新种植,大家就收起抱怨与埋怨,多一些理解,通力合作制定种植预案,反复种植,直至修复点位景观呈现出最佳效果。
“西夏陵地处贺兰山下,种植条件复杂,但是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始终是严要求、高标准,从一开始让地绿起来,到后来不仅要绿起来,更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海金平坦言,随着撤场时间的临近,每接到新的点位任务,大家压力就成倍增长,怕的不是工作完不成,而是怕质量不高。海金平犹记得在撤场不足6天的时候,他们接到了对9号陵周边1万余平方米进行修复的任务。虽然大家当时的第一想法是草有可能长不出来,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反复商讨、敲定种植方案,从平整场地到管道铺设,再到植被种植,仅用两天的时间就完成任务,做到了与时间抢时间,让地面最快见绿。
“人人都是参与者,个个都是主力军。在对西夏陵植被进行修复的28天里,林草园林人无处不在的身影,让西夏陵区生态修复点位穿上了‘新衣’。”海金平坦言,参与攻坚的28天里,老一辈林草园林人的工作经验、科学决策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将他深深折服。
王文楠
西夏陵“见”证我们的坚韧
“每当谈起西夏陵申遗的过程,注定绕不过110国道沿线环境整治。相比申遗这个大工程,它是微不足道的,却又不可或缺。110国道沿线环境整治成效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它见证了亲历者的坚韧与拼搏。”7月11日,西夏陵成功申遗,作为亲历者的西夏区镇北堡镇党委副书记王文楠深有感触地说道。
王文楠介绍,2024年3月,银川市委、西夏区委将西夏陵申遗纳入当年的重点工作,组成专班专门推进申遗各项工作任务。西夏区主要承担环境整治、绿化等任务,其中环境整治主要由宁华路街道具体负责实施,而他当时正是宁华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根据任务分工,整个陵区环境整治工作共分为宣传、摸排、整治、巩固四个步骤,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以及西夏区文旅局、自然资源局、宁华路街道等多个单位统筹协调、配合推进。
“虽然前期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大家还是低估了摸排工作的复杂性,整治区域内需要清理整治的建筑物、构筑物权属调查、分类认定、补偿依据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王文楠说。入户摸排,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是最能掌握一手资料的方式。王文楠回忆,不少农户得知西夏陵要申遗时,所表现出来的整治意愿并不强烈。他们认为申遗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担心这件事会不了了之。
面对群众的质疑,工作组及时予以解答和回应,并分成多个入户小组与农户拉家常、问需求、讲政策。“我们告诉农户西夏陵申遗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作为周边的居民,参与支持这一重要任务,既能提升自身的荣誉感,又能在成功后享受申遗带来的红利。”对于群众提出的生产生活需求,工作组则第一时间上报给工作领导小组,力求在确保群众合理诉求的前提下,更快更好地推进环境整治任务。一次入户不行就两次,年轻同志做工作遇到坎就发挥老同志的特长,经过多轮、反复的沟通,群众的思想有了转变,宣传工作也有了初步的成效。
凭借着不怕啃硬骨头的拼劲儿,王文楠和工作队又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接连完成了7号、8号、9号陵周边以及110国道外围等地环境清理整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24年8月8日,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让回填的坑道再次塌陷,铺平的道路石块满地,主干道上垃圾散落,王文楠用“珍藏的美轮美奂的画轴掉落在污泥里”来形容当时的感受。面对即将临近的验收时间,大家顾不得难过,唯有咬紧牙关投入到重建的行列中。“验收那天,听到专家发自内心的点赞时,我和我的同事感到所有的辛勤付出都值得。”王文楠说道。
记者 李阳阳 鲍淑玲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412017000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宁)字第056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10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216号